新闻公告
发布日期:2018/7/16 15:57:01 【阅读次数:2310 】
领导干部任职期间,
当地的土地、森林、草场、水体、空气等
自然资源保护得好不好
责任履行是否到位?
想“忽悠”审计人员?没门!
“黑科技”来了!
借力“天眼”你怕不怕?
无人机非现场取证(张秦罡 摄)
初夏的川东某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往日乱石嶙峋的非法矿山已关闭,通过人工治理,伤痕累累的土地正萌发着新绿。
该森林公园内,多处非法矿山和其他违建设施的发现、整改,与去年审计厅首次借力地理信息“天眼”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审计工作密切相关。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关键少数”实施绿色审计、生态审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中央部署的一项深化改革新任务。
门难进、量难核、图难测……如何克服这项改革中遇到的新难题?
从去年开始,四川省审计厅联合省测绘局,首次应用遥感、国土、林业、工商、税务、安监、卫生、环保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在全国率先构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采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使一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发生的生态环保问题“无处遁形”。记者获悉,目前这项试点应用成效初显,正向纵深推进。
稍不留神易被忽悠!
生态审计何处发力?
今年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18年改革落实台账。《四川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位列其中,成为全年要完成的多项改革任务之一。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也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措施。“通俗来说,就是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当地的土地、森林、草场、水体、空气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得好不好,责任履行是否到位。”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审计部门已前瞻谋划,在绵阳、攀枝花等城市相及关区县开展了这项试点。
“不符合基本农田要求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将退耕还林土地划为基本农田”“撂荒地面积逐年增加”……尽管绵阳市审计局在对某县县级领导的离任审计中发现了一批问题,但审计人员深感,从专业性强、时间跨度大、浩如烟海中的资料中发现问题,“难度太大了!”
“按照传统,审计工作主要依靠账本资料开展,但在‘审生态’中,这种路子走不远。”绵阳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只能提供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却不能提供数量变化情况,原因之一是,有的自然资源普查周期与领导干部任期时间不匹配。如县级森林资源普查周期一般为10年一次,而领导干部的任期一般少于10年。
还有不少项目,精确核查的难度很大。例如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财政资金对公益林进行补贴。这些资金有没有被冒领,就需要核实林地面积,“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的林地是山连着山、岭挨着岭、人迹罕至,靠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测量根本行不通”。
“而且,在现场核查时,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忽悠’。”审计厅一位曾参加过农业审计的工作人员回忆,多年前,她曾带着线索和疑点到村里,地形复杂、道路蜿蜒,只得依靠基层干部带路。“图纸上的基本农田,到底是不是眼前这块土地?如果没有移动地理信息终端设备做辅助,要想摸清情况难度很大。”
全新的任务、未知的前景……这条审计之路如何走?
2016年11月,具有法定性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通过验收,这次普查后,测绘部门可通过地图、图片、图表、文字等多种可视化表达手段,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四川省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可否利用其辅助自然资源审计?
一个想法萌生了,一次合作诞生了。
一方是擅长和账本打交道的审计厅,一方是围绕卫星、航拍“天眼”开展工作的省测绘局。双方一拍即合,迅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
从去年开始,两家联合西南交大,共同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省级科研项目,为期两年,预期成果为“国内领先”。
天上看、网上对、实地核
生态环保疑点无处遁形
近日,川报观察记者在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集中办公区看见,工作人员有的在编制分析模型的软件程序,有的在录入新近采集的基础信息,为今年下半年在扩大四川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和地区打下基础。
一年多来,面对崭新课题,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国土、林业、农业等行业专业知识,还邀请测绘技术人员观摩审计野外现场核查等工作。
天上看、网上对、实地核……通过不断的沟通和碰撞,技术路径愈加清晰。
从去年开始,课题参与方联合开发建设了“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汇聚了测绘、国土、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基础数据、地图影像等。
通过自动比对,发现问题疑点,是这套系统最直接的功能应用。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负责人举例说,“把林业部门的林地分布图和测绘遥感影像图一叠加,侵占林地的问题就无处藏身”。
然而,这些数据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坐标体系,如果不能够精准地“叠加”为一张图,就无法展开下一步工作。
“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可复制的样本,唯有技术攻关。”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工程师龚建辉说,尝试了各种技术路线后,最终采取格式转换、坐标系转换、数据提取等处理技术,完成了基于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数据提取,建立了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
坚持边开发边应用。去年下半年,这项技术在四川省A市(地级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小试牛刀”。
通过大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发现A市存在基本农田、公益林划定不实或被占用情况。通过现场核实,疑点准确率超过90%。
数据分析人员还发现该市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中,一些森林变成了建筑物、矿山和裸露堆积物。由于野外实地核查困难,工作人员派出无人机组,仅用两天完成该自然保护区飞行及三维实景模型制作,在国内创新完成非现场疑点审计取证工作。被审计主体在充分的证据面前心服口服,在系统自动生成的取证单上签了字。审计厅依法对责任主体出具了审计意见。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机非现场取证前的调试工作。(张秦罡 摄)
“在借力‘天眼’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其他大数据工作方法,综合分析从全省十多个部门采集的信息资源,深度运用于‘审资源’‘审环境’工作。”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负责人说,在对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收集安监部门的关闭煤矿名单信息,结合工商登记信息、税务缴税情况关联分析,发现某市将部分申报前已关闭的煤矿纳入奖补范围,涉及财政奖补资金上千万元。
注意!审计结果充分运用到考核结果中
近期,“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在A市的试点经验,已运用于审计署统一组织开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工作。
在四川省扶贫审计中,聚焦惠农“一卡通”涉及耕地、林地等生态效益补偿的领域,“天眼”和大数据审计方法已成为发现疑点的利器。
据介绍,四川省开发建设的“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在全国审计机关中属于起步领先,并在应用上取得实质进展,四川的技术路径得到审计署肯定。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中,某保护区内疑点的高分影像分析界面。(审计厅供图)
日前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面对中央的要求,我们在推进新技术的深度运用上,还缺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相关法规等制度保障,这些瓶颈亟待破解”。
“在操作层面,首当其冲的是人才问题。”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审计机构人员大多毕业于经管类专业,要完成好“审资源”“审环境”工作,还急需一批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尽管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的方式,推动了工作前进,但从长远根本、专业客观角度看,有必要丰富和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新时代审计任务的能力。
目前,审计厅一方面加快注入新鲜血液弥补人才短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审计干部参与计算机审计培训,截至今年6月,厅本级干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有29人,通过审计厅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有43人。
按照工作安排,审计厅今年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新方法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范围。审计厅表示,目前,平台的数据库资源还不丰富,一些类别和一些年度的数据尚未录入,这需要加快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同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资料和电子数据,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电子数据的规定,已经制定的要坚决废止。
“总书记如此具体的指示要求,增强了审计工作者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负责人欣慰地说。
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对此,审计厅表示,今年将设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析模型,将审计结果充分运用到考核结果中,真正发挥起“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