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Platform introduction

+工作动态

+新闻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news

工作动态

搭建造福西部人民的平台——记西部测图工程建成的七个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发布日期:2011/10/21 9:40:59 【阅读次数:2096 】

摘要:8月20日,记者一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山区一带,循着西部测图工程的足迹采访。在壮丽多姿的天山脚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党组书记刘戈青触景生情,向记者介...

    8月20日,记者一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山区一带,循着西部测图工程的足迹采访。在壮丽多姿的天山脚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党组书记刘戈青触景生情,向记者介绍了去年夏天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去年7月29日,这一带突降暴雨导致特大洪灾,造成国道217线通往北部山区的部分道路、桥梁被洪水冲毁,天山大峡谷大龙池景区和大龙池以南、卡尔诺隧道以北8个施工段,共有700余名游客、群众和施工人员被困。新疆应急办利用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坐标定位,查看影像地图,快速获取大龙池周边地形地貌,制定救援预案,成功营救出被困人员。此前,在乌鲁木齐,记者一行采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田建荣。谈起西部测图成果在新疆地区的应用成效,田建荣深有感触地说,2011年上半年新疆地区有700多项地方援建项目开工,西部测图成果为紧锣密鼓的援疆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提供了有力保障。田建荣介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开展西部测图工程应用示范,共建了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和各有关部门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集成应用。这一平台在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已经发挥出重要作用,成为应急工作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在8月25日召开的西部测图工程验收会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德明指出,西部测图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发展的重视、对西部人民的关怀,是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西部测图工程的全面完成将有力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大繁荣。西部测图工程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6省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西部200多万平方千米1:5万地形图测图任务,按照“急用优先、分步实施,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以国家需求为动力,着眼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西部测图工程数据成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四川、西藏、甘肃、新疆、青海、云南6省区政府共同搭建了7个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着力构建数字中国的一大成果,甫一亮相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四川省应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利用四川省应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果,为灾后救援行动快速提供数据服务,如灾区道路、水系、居民地灾前灾后状况对比,救援、防疫所需的地名、经纬度坐标、海拔高程等。据指挥部统计,利用测绘技术小组提供的坐标服务,截至2008年6月1日20时:空中救援总计飞行2628架次,运送救灾人员、伤员以及转移群众共计8976人次,投放各类救灾物资2906吨。
    四川省应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西部测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于2008年启动,从设计到建设完成历时近4年。项目承担单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技术支持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在总结汶川地震测绘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以西部测图工程最新成果、国家与省级基础测绘项目成果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整合四川省与应急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以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体的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平台开发了地理空间数据发布、共享、服务等软件系统;开展了以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四川省突发事件GIS管理系统为主的示范应用;初步构建了四川省应急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平台的建成为四川省减灾防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更加及时、高效的测绘保障,为“十二五”全面推进数字四川地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省社会信息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平台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支撑环境,包括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建设、技术标准及规范等;建成了综合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覆盖全省的1:25万、1:5万地理信息数据,经济发达地区的1:1万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省的多尺度、多种分辨率遥感影像,21个城市POI数据,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题数据;开发了一整套地理信息服务软件,包括地理信息服务发布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二次开发工具和服务网站等软件;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包括应急专题信息发布系统、测绘成果查询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辅助决策系统和四川省突发事件GIS管理系统。
    平台运行至今,已为四川省政府应急保障、卫生防疫、资源环境监测、石油天然气开发、城市管理、通讯建设与管理、文物普查、水务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20多个管理部门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平台成果已经在四川省办公厅内网进行部署,并与国家电子政务办公室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互联互通。项目成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全省宏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草地——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

    在青藏高原的茫茫野外,如有伤员急需抢救,有关部门可使用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迅速了解事件发生地周边道路情况、就近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及床位情况等,很快确定应采取的救援路线及伤员分散方式;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通过平台可直观了解事件波及区域的人口、经济、土地覆盖情况,进而从容采取安全措施;通过平台的三维景观系统,可作通视分析、洪水淹没分析等,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应急突发事件演练。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8年8月签订了《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决定在西部测图工程的支持下共同合作建设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平台建设面向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需要,充分利用西部测图工程成果和西藏自治区已有的各类地理信息资源,集成各种类型突发事件处置指挥所需的专题信息,建立西藏自治区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西藏自治区应急决策地理信息系统,为紧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指挥提供空间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工作于2008年启动,西藏国土资源厅和西藏测绘局承担项目实施工作,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平台建设历时4年圆满完成,形成了面向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数据资源和软件平台。数据资源方面,建立了政府应急所需的覆盖全区的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和全区1:25万、1:5万、重点城市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了拉萨、日喀则、昌都等重点城市三维景观数据库和重点目标三维建筑物模型,并整合形成了应急资源专题数据库;软件平台方面,研究开发了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软件,建立了应急目标定位、应急事件标注、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应用、应急事件查询与统计分析、突发事件发布与应急预案、城市三维景观等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和应急管理的业务模块。
    在完备信息资源和丰富软件功能的支持下,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理信息平台具备了为洪水淹没分析、警力布控、地质灾害监测、重点目标监控、应急资源配置、救援路线选择、灾情统计与发布等重要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的能力。
    目前,平台已安装部署到自治区应急办、信息办、国土资源厅、公安厅、边防总队、水利厅、卫生厅、气象局、交通厅、地震局等部门使用。

 

穿雪山——甘肃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肃省测绘局利用甘肃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数据资源,第一时间为省应急办制作了舟曲三维场景演示系统,用于救灾指挥、灾情分析、灾区航摄等任务。利用灾区灾后地理信息数据,科学计算出泥石流淤积面积和淤积量,同时制作了灾区灾前灾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场景视频,不但给省应急办提供了科学直观的决策依据,而且在省电视台滚动播放,为全社会了解灾情提供了直观信息。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1月签订了《合作建设甘肃省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协议书》,并启动甘肃省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作为西部测图工程的一项重要应用,项目旨在利用国家与地方基础测绘成果和西部测图工程最新成果,以基础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甘肃省政务专网,构建面向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省级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甘肃省政府的共同领导下,项目由甘肃省测绘局负责实施,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建设历时3年,建成了包括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应用示范数据等在内的综合信息资源库;开发了一套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了一大批服务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流域重点治理等业务的典型应用,并形成了一整套政务地理信息服务标准规范。
    目前,建成的平台已运行于甘肃省政务专网上,用户单位已覆盖甘肃省政府以及公安、消防、环保、水利、国土、新闻出版、宗教事务等共计13个部门,在为各级政府提供政务空间信息与辅助决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基于该平台构建的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系统、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县域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等,在服务主体功能区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县域政务信息化、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业务的空间化与可视化,为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直观性发挥了关键作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整合石羊河流域历史演变、治理规划、重点治理实施情况、治理成效等重点治理信息,以领导决策、治理规划、政策法规制定等政府决策支持信息为基础,为武威市政府提供流域重点治理辅助决策依据。县域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整合了国土、水利、林业、旅游、交通、农业等信息,开发应用占地分析、路径分析、规划标图等空间信息服务功能,为两当、陇西和秦安3个县级政府部门提供县域管理信息化服务,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和效用。数字敦煌应用系统建立了莫高窟地区280平方千米高精度周边地理环境和1.6千米的崖壁和部分石窟三维模型,为莫高窟的安防、岩土、防沙工程提供了详尽信息支撑。

 

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2010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区突降暴雪,多名群众被困野外。有关部门通过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接收当地政府报送的事发地地名信息,在应急平台中定位,然后返回坐标信息,指挥人员对直升机进行导航,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西部测图工程成果应用和新疆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7年7月19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合作协议书》,决定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共同开展平台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为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历时4年,完成项目的全部建设任务。
    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西部测图工程的成果和技术,集成新疆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与重点类型突发事件专题信息,构建了新疆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各类应急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集成服务,为自治区领导日常办公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
    项目制定了6部信息标准化技术规范;完成了8大突发事件数据库建库工作;加工整理了48类应急资源专题数据;整合了重点城市大比例尺空间数据;集成了全疆1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全疆90个县市城区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项目建成的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由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应急资源信息采集更新、数据交换平台、突发事件应急资源数据库4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运行于政府内网,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外界的动态数据交换。全疆突发事件应急资源数据采集更新由多个部门遵循专用标准,通过离线、在线两种方式提供。平台实现了自治区应急平台在紧急时间处理过程中与地震部门的横向贯通功能。平台支持各个专业部门对107类空间数据和16类非空间应急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实现了数据由各厅局到自治区再到国务院报送的在线和离线两种数据采集和更新模式。平台建立了地震数据报送和自动传输通道,可根据获得的地震参数进行灾情动态展现,对周边环境及救援指挥进行综合分析、防灾救灾。通过移动目标监控,对应急调度车辆、人员等目标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手机或PDA等移动设备可将运行轨迹、位置信息、文本信息、图片信息等进行实时传送,并在平台中动态展现。
    平台于2010年初安装到区政府应急办试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急办分别对系统功能模块目标查找、专题数据管理、应急评估统计、应急灾害分析、移动目标监控、应急文档管理、系统配置等专题进行测试。系统能满足需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利用应急平台对相关事件发生地进行快速定位,查找周边范围内危险源等信息,并对周边应急医疗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制定出最佳应急预案,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建平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

    2010年7月7日,青海省海西州温泉水库告急,有关部门使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温泉水库的位置、数字高程模型、温泉水库下游的3个水库信息以及格尔木市高分辨率影像,快速制作了温泉水库防洪减灾用图,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服务。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实施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为了推进西部测图工程成果在青海省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展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开发利用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从设计到建成历时5年,青海省测绘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系统充分利用了国家与青海省已有的基础测绘成果和西部测图工程最新成果,通过信息整合,建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空间数据库、9个循环经济专题数据库、2900多个建筑物三维模型;建成了运行于青海政府内网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包括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在内的6个应用模块,其中三维工业园区、企业选址综合分析、水资源配置分析功能是本系统的功能亮点。
    在三维工业园区模块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在三维数字空间对工业园区进行场景模拟和动态展示。在企业选址综合分析模块中,可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各项因素权值,分析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建设用地位置,为园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在水资源配置分析模块中,通过自主研发的水资源动态配置与分析模型,基于居民地与水资源分布数据库,根据设置的取水点数量及其位置实时分析出可取水居民点的覆盖率,或根据某一覆盖率分析计算出需增加的取水点的个数,为人饮工程布局分析和规划提供分析决策手段。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青海省政府和发改委等循环经济管理、规划相关部门,是有关部门了解柴达木地区基本地理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相应规划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系统已安装部署在青海省政府内网和海西州发改委,为省、州两级政府提供在线的循环经济信息服务。
    系统在试验区规划、总体设计编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初,面向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利用系统中最新的交通、矿产资源、地名等信息和数据编辑整合功能,快速编制了现势性强、内容详尽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综合资源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交通图》,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附件报送国家发改委,顺利通过了专家的审查,并获得好评。

 

涉沼泽——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基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快速计算出地震烈度影响范围,顺利为相关部门提供震区及不同烈度区有关图形数据,并在第一时间将图件带到地震指挥前线,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一线的指挥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在玉树地震的应急事件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基于这一系统,快速开发了玉树地震应急与规划重建地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2006年9月,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项目正式启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西部测图工程的建设项目之一,由青海省测绘局承担,中国测绘科学院负责技术支持。项目建设历时5年,形成了包括三江源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数据库和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成果:三江源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及动态监测技术,实现了对三江源区15.23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重点生态环境要素、典型生态区域和青藏铁路沿线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的高分辨率动态监测;在充分利用西部测图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整合遥感监测成果,建成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数据库;构建了监测成果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形成了业务化运行系统,为三江源区生态监测提供了信息获取与共享的技术保障。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系统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提供了监测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查询、分析、生成统计报表、打印输出等功能,并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特别设计实现了退化草地监测模块和生物量监测模块,在生态环境信息实时获取、动态可视化、多维数据仿真与模拟等关键技术方面均有突破。
    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利用项目成果,通过图件编制、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为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单位提供了及时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在兴海县鼠疫、玉树地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项目成果的服务对象涵盖了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省农牧厅等单位,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科技含量,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性。
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空间信息公共平台
    2010年8月18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应急处置中, 有关部门基于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快速确定灾区经纬度坐标,设计了无人机航拍路线,确保无人机成功获取了泥石流灾后0.3米高分辨率航拍影像,为灾情评估和应急指挥救灾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围绕云南省政府“把云南建成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5月在昆明签署了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平台建设作为西部测图工程的项目之一,由云南省测绘局承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持单位。
    项目历时3年,建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云南省1:100万、1:25万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昆明市主城区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外开放口岸和重点城市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东盟十国与南盟八国1:100万、越老缅三国1:2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各国首都及主要城市30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建成的社会经济专题数据库包括云南省社会经济专题数据库、东盟十国与南盟八国社会经济专题数据、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专题数据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专题数据。项目自主研发了应用系统支撑软件,实现了海量信息综合管理、检索查询、统计制图、预测分析和专题信息发布等多功能的服务。平台基于上述支撑软件和数据库,构建了区域地理环境、国际大通道、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与交流、次区域合作、云南省情、东盟南盟背景8个应用系统和电子地图查询系统。
    平台应用系统已安装部署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内网上在线运行,作为省政府办公厅政务资源门户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省政府领导了解云南省、东盟十国与南亚八国的空间位置分布、经济社会发展详细情况、统计汇总与分析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的州级示范应用怒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和整理水文、林业、人口数据,整合地形地貌数据,开发了区域三维、二维和实景浏览、查询、量测等功能,为云南省和怒江州的领导全方位了解怒江水电开发、矿产开发、旅游开发、怒江区域三江并流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建设、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等方面,提供了直观、科学、准确的信息服务。2010年9月,怒江州委、州政府借助系统平台的三维地形景观浏览分析功能,为新建怒江机场进行选址,通过对3个拟建场址进行直观的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机场建设位置,为怒江机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12月,怒江州公安部门利用系统平台提供的三维地形地貌显示查询功能,对沿途海拔、道路、居民地等分布情况进行掌控,合理制定了“2010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安保工作方案,对确保活动和赛事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